我們對近年(尤其是近期)的諸多事件作一匯總,認為金融監管體系的大變局即將來臨。現有的金融分業監管體系已不適應新的金融形勢,監管上有諸多盲區,險患叢生。
一、險患叢生
回顧近幾年,因為監管協調不暢,金融監管存在盲區,引致多種風險。我于2015年7月9日發布的研究筆記《鬼魅隨行:兩年一度的六月流動性危機》中,系統地回顧了2011年以來的三次流動性危機,均有監管不協調的根源。
1、溫州危機
2011年下半年是溫州中小企業流動性危機。此危機根源是四萬億刺激帶來的信貸狂潮,溫州中小企業普遍過度信貸,過度投資。2010年房地產宏 觀調控后,收緊銀根,中小企業流動性開始變差。然后,2011年央行[微博]整理票據業務,觸發了危機的爆發,中小企業流動性斷裂。表面上看,整個過程是央行貨幣 政策的“澇旱急轉”。但還值得一提的是銀行信貸業務的一個細節,即銀行給溫州中小企業放貸款竟然大部分是短期貸款(溫州貸款存量的80%是短期貸款,即一年以內),企業短貸長投,每當貸款到期后,先從民間借貸借錢還貸款,然后再申請新的短期貸款,償還民間借貸。顯然,這是一種極其畸形的信貸習慣,但監管當 局竟然從來沒有過問。最后收緊銀根時,企業們新的貸款批不下來,于是償還不了過橋用的民間借貸,危機爆發。這里,是否存在貨幣當局與銀行監管當局的致命割 裂?
2、錢荒
2013年6月貨幣市場“錢荒”,起因是銀行借同業業務投放“非標”資產。央行本身不干預銀行的具體業務(具體業務的監管由銀監會負責),但非 標增長大幅派生了M2,擾亂了央行的貨幣投放計劃。因此央行借貨幣市場波動之機,整頓了同業市場。“錢荒”一事反映了央行與銀監會在同業業務上存有不協 調。
3、股災
2015年6月股災,觸發點是清查配資,而配資則有銀監會與證監會[微博]協調不當的因素。銀行用理財資金給投資配資,銀監會大體是能掌握其總數的,但 不知有沒有將這情況告知證監會。這導致證監會并不掌握整體配資數據,也不知市場杠桿水平,出手清查誘發股災后,才會后那么不知所措。
至此,我國金融體系完美演繹了兩年一度的流動性危機,并且均有各監管主體協調不當的根源。
上篇:
下篇:
地址: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慶陽路77號比科新大廈 傳真: 電郵:303235380@qq.com
隴ICP備14001663號 泰和集團
甘公網安備 62010202002397號 版權所有 設計制作 宏點網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