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底,農業部、中央農辦等四部門聯合下發《關于加強對工商資本租賃農地監管和風險防范的意見》,意在引導工商資本有序進入農業,確保不損害農民權益、不改變土地用途、不破壞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業生態環境。工商資本究竟給農村和農民帶來了什么?如何更好地規范?本報記者近日在山東進行了調查。
農民得到更多租金和打工收入,經營和市場意識增強
72歲的姜玉訓,每天都會騎著電動車去離家四五里地的山東怡興有機蔬菜有限公司,做零工一天8小時下來,到手的錢能有60塊,“活不累,掙得也不少”。在濰坊市濰城區軍埠口鎮,若是擱在過去,像姜玉訓這個年齡的農村老人根本不可能有這么好的“差事”。
對農民而言,工商資本下鄉帶來的最直接收益,還是土地流轉的租金。在山東的許多縣市,一畝土地每年的流轉費用在1000元左右。尤其是工商資本下鄉流轉的土地,有的甚至接近1500元。這已經高于農民兩季種糧的純收益。
工商資本下鄉帶來的新品種、新理念,也讓和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農民開了眼。位于章丘市圣井街道菜園村的盛泉農業生態示范園,農業旅游效益凸顯。從濟南城區來的游客跟著導游進果園、鉆大棚,采摘完了再吃個飯,臨走還要帶點蔬菜瓜果回家。若是趕上周末,一天的進賬就有兩三萬元。
昌樂縣農業局副局長付天成說,工商資本下鄉不僅帶來了新的生產和經營模式,而且彌補了農民相對匱乏的市場意識!皩r業品牌的打造、推介有一定作用,能夠提高農業的效益,促進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!
土地流轉合同糾紛增多,非糧化、非農化情況引人關注
工商資本下鄉,帶來效益和收入的同時,帶來的煩惱也不少。
最近,曲阜市姚村鎮鎮長孟雙建就接連兩次調解了同一起土地流轉糾紛。
事情的起因并不復雜。2013年8月,姚村鎮下轄的3個村與山東華仕集團簽訂土地流轉合同。2910畝土地,年租金每畝1200元,合同約定每年分兩次付清。由于市場因素,華仕集團資金周轉出現臨時性困難,未能按時支付流轉費用。
“10天內不付錢,麥子你也別收了,我們把地收回來!”當著孟雙建的面,各村的支書撂下“狠話”。
上篇:
下篇:
地址: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慶陽路77號比科新大廈 傳真: 電郵:303235380@qq.com
隴ICP備14001663號 泰和集團
甘公網安備 62010202002397號 版權所有 設計制作 宏點網絡